(38)这里通过有无、居者与居居者、生者与生生者所体现的缺失辩证法,说明主体的自贵、自见恰恰导致的是自弃其乐,自塞其广,走上了一条与道相反之路,以此警惕违背物之自然的前我之见。
《文子》说性失然后贵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3]524,又说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3]520,又说道狭然后任智、任智者中心乱。但这又并不代表着另一条路的正确。
《文子》认为,人性与人欲之间应当调适以达到和的状态,而要防止嗜欲,即过分的、不恰当的欲念。[3]360仁义礼智在先秦无疑是人们看重的人的品性,儒家也极力倡导这种品性,但《文子》继承老子,站在道的高度提出批评。人性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综合。[3]13-14但是,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时机来源于事物的变动,而事物又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如何把握时机呢?《文子》认为,时之行,动以从。
把人性归为善或恶是古代无论中西方都常见的看法,但是把善恶看作先天的,却是一大失误。这种自由主义在快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的同时,人性问题被忽略了。其理论思维具体体现在思维逻辑自身所具有往圣的承择性、时代的融突性、思维的包容性、逻辑的结构性、和合的天下性中。
(《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第94页)万物以无为本体,不能离无,自以为用。王夫之则把能知与所知推向高峰。理论思维的他与他者,应该遵循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在不相悖的包容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是纵横得新意式的自己讲、讲自己。若贫富差距拉大,是世界不安定的根源之一。
若只追求专一,毁弃多样,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国语·郑语》),势必危亡,违背和合生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天下情怀。包容必须允许各种理论思维的存在,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氛围,自由争鸣的环境,才能有融突和合、智能创新的理论思维体系、观点、方法。和合生生的追求,便揭示了和合学然与所以然、变化与形式、流行与超越、对称与整合、中和与审美的意蕴。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没有一种理论思维体系是绝对圆满的,不存在逻辑欠缺、矛盾。传统是一种开放体系,它像生命之流,一代代的逝去、成长、新生,永无休止。(《墨子·尚同上》)和合使家庭、社会凝聚团结在一起,形成不离散的社会整体有序结构,反对互相伤害,使家庭、国家分离,人民遭殃。
当今世间,矛盾冲突不可胜计,人们积累了多少怨恨,何时能平。同归一致,融突和合,才能有容乃大。
尚和合的鲜花,必将在中国以至世界遍地开花。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这便是和合学理论思维自我合理性论证的历程,而其他理论思维亦不例外。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和合学理论思维是以自身为前提和结果的运动,是中华和人类不断继续理论思维的驿站,是中华民族往圣为和合理论思维精微创造的大道。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天下的情怀,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融为一体: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⑨的大同世界。饮食男女,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欲望,圣人也不例外。他说:有能言体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须离也。
宋明理学家继承《乐记》思想,二程说: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和立原则: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特殊的存在形式、方式和模式,自然有自然生存、生长的方式,社会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各个文明有其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大相径庭。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二程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易传序》,《二程集》,第689页)的思想,朱熹诠释二程这个思想说:盖举体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一源也。
是指认知主体的认识能力与认知客体对象的关系范畴。男女结婚,生儿育女,这是天地间的常理。
这种和合并非是西方追求存在就是一为宗旨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蕴涵致广大、尽精微的多元形相与无形相的和合体。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河南程氏遗书》卷24,《二程集》,第312页)朱熹主张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传统与现代,即中国历史上所讲的古与今的话题。⑥《太极图说·附辩》,《周子全书》卷2,《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页。
时代是理论思维的源头活水,任何理论思维都是在时代所面临的冲突、矛盾和对立中点燃,其中蕴含着重大的理论课题,融突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矛盾和对立,回答时代重大的需要理解的理论问题,提出化解冲突、矛盾和对立的理论观点和体系,是理论思维的大本大法。二程针对知易行难和重行说,提出知行均难说。
各民族的理论思维唯有经过逻辑的系统化、有序化、结构化,才能构成理论思维体系,这是逻辑结构性的开显。任何民族的理论思维都是在融突和合中寻找自身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是时代融突性的使命。
王守仁明确主张知行合一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3,明隆庆六年刊本)。概而言之,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五大冲突,由而产生自然生态危机、社会人文危机、人际道德危机、心灵精神危机、文明价值危机。在现代,我在《传统学七讲》中,将其规定为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③。大爱无疆,润泽人人,这是人类终极关切的家园。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③《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惟致中和,就可以位天地、育万物,与天地相参,天人相合,是心性与宇宙天地相合的最高境界。
就体用关系而言,乃以俟用者为所,则必实有其体,以用乎俟用而可以有功者为能,则必实有其用。⑧《瞽言·近言集》,《别集》卷2,《陈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5页。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